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聂立波教授课题组:基于铜纳米簇的生物条形码-表面引发酶聚合级联放大DNA电化学检测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2-03


聂立波教授课题组《Bioelectrochemistry》:基于铜纳米簇的生物条形码-表面引发酶聚合级联放大DNA电化学检测



聂立波教授团队在《Bioelectrochemistry》期刊发表基于铜纳米簇的生物条形码-表面引发酶聚合级联放大DNA电化学检测,用于胃癌相关基因的早期诊断。

癌症的早期诊断对于其治疗和预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疾病初期,体内相关DNA标志物浓度往往极低,传统的检测方法可能无法准确检测到疾病的存在,这可能导致治疗的延误或无效,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本研究针对传统检测方法在痕量DNA检测中灵敏度不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金纳米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AuNPs-rGO)修饰电极的级联信号放大电化学DNA传感器。该传感器在电极表面修饰金纳米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AuNPs-rGO),并结合生物条形码扩增(Bio-Barcode Amplification, BCA)和表面引发酶聚合(Surface-Initiated Enzyme Polymerization, SIEP)双重信号放大策略,以延伸的大量poly T链介导Cu2+还原成铜纳米簇(CuNCs),从而将微弱的胃癌靶DNA信号转换为级联放大的电化学信号,实现对胃癌靶DNA的高特异性和超灵敏电化学检测(图1)。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制备纳米金-还原氧化石墨烯(AuNPs-rGO)修饰的玻碳电极;2.生物条形码探针构建:通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₂)表面共价偶联聚胸腺嘧啶(poly T)及互补DNA探针(P2),制备P2-SiO2-T30条形码探针生物条形码探针;3.夹心杂交捕获:目标DNAtDNA)通过Au-S键固定于AuNPs-rGO修饰电极表面,与生物条形码探针形成夹心结构,实现第一级信号扩增;4.表面引发酶聚合poly T链延伸: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催化条形码探针的poly T链延伸,通过T-Cu²⁺配位作用结合更多CuNCs,完成第二级信号放大。


1 基于铜纳米簇的生物条形码-表面引发酶聚合级联放大DNA电化学检测原理图

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靶DNA的检测限低至0.13 fM,线性响应范围为1 fM1 nM,较同类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此外,该传感器能够有效区分完全匹配、单碱基错配和双碱基错配的DNA序列(信噪比>10:1),展现出卓越的选择性。重复性测试显示,同一传感器对100 pM1 fM tDNA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2%3.9%;不同批次传感器间的RSD低于4.2%,表明其具有优异的重复性与稳定性

图2 裸GCE电极(A)和AuNPs-rGO/GCE修饰电极(B)在不同扫速下的循环伏安曲线

图3 电极反应各步骤在5 mM [Fe(CN)6]3−/4−包含0.1 M KCl的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A)和电化学阻抗图(B)。a-g分别为裸GCE; AuNPs-rGO/GCE; P1/AuNPs-rGO/GCE; MCH/P1/AuNPs-rGO/GCE; tDNA/MCH/P1/AuNPs- rGO/GCE; biobarcode探针/tDNA/MCH/P1/AuNPs-rGO/GCE; poly T/ biobarcode探针/ tDNA/MCH/P1/AuNPs-rGO/GCE

图4 DNA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A)不同靶DNA浓度下的电化学检测信号;(B)靶DNA浓度对数值与SWV峰电流的线性关系; (C)不同DNA序列的电化学检测信号; (D) DNA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铜纳米簇的生物条形码-表面引发酶聚合级联放大DNA电化学检测策略,为胃癌早期筛查提供了一种新方案。该传感器具有高灵敏性,可清楚地区分正配DNA和不同程度的错配DNA,展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同时,该传感器在DNA检测中表现出优异的重复性、再现性和稳定性。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elechem.2024.108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