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生物医学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05-06

生物医学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

年度报告

学位授权点代码名称: 0831生物医学工程授权级别:一级硕士学位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学科基本情况

我院生物医学工程为“十二五”湖南省重点学科,是湖南工业大学首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在2017年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为C,与武汉大学等其他四所双一流高校并列排名第37位,湖南省排名第一。2021年软科排名第42位,进入全国前50%。该学科以生物医用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百合种质资源创新与深加工湖南省工程中心、湖南省高等学校“绿色化学关键技术”创新团队、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优秀教学团队”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等科研平台为依托,立足于我国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湖南省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着力构建成为研究特色鲜明、学科方向凸显、学术成效显著的学科平台体系。

(二)学科方向

学科名称

主要研究领域

先进生物材料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与生物医学工程及生物工程相关的微纳米材料(生物传感材料、生物医学影像工程制剂、给药与载体系统、生物反应与催化材料)、生物材料(组织与替代、载体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生物色素、生物医药活性材料、酶制剂)与环境友好绿色材料(如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其物理、化学与生物的制备与合成方法,并探索复合机理与功能化基本规律。重点探索各种生物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功能化改性技术以及在生物医学信息获取与分析中的应用,并包含了组织工程、纳米载药、靶向纳米药物制剂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生物传感技术

本研究方向围绕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充分发挥生物、医学、电子和材料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在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非小细胞肺癌易感性、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与癌症易感性和量子点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科学研究;进一步近红外无损伤检测,构建优异的双荧光发射峰的双光子荧光探针平台,实现细胞、组织、活体中被分析物的动态实时监测,为构建其他被分析物双光子荧光探针提供染料平台,以及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生物信息获取与器件

本方向综合应用量子光学、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医学、光电子学的基本原理,开发各种生物分子或活性物质信息全自动获取和在线监测器件。例如,将光声成像技术、脉冲激光与生物医学相结合,发展新型无损医学成像方法,构建多元光声成像系统;利用分子器件同时具有整流和完美自旋滤波特性,实现单分子水平上的多功能集成器件的研究;利用微流体自驱动生物芯片活版印刷原位合成制备方法,开发活版印刷生物芯片原位合成系统等。

环境生物技术

本方向主要从事环境生物生态体系与生物医学工程的交叉融合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开展环境标志污染物(如重金属污染)与疾病发生与预防关联、疾病发生与防治、环境生态污染修复及其防治、污染对环境生态毒性影响与环境污染无害化和减量化治理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并探索包含工业三废的资源化技术与绿色安全的高效检测与评估技术。

(三)师资队伍

拥有高级人才与青年学术精英合理搭配的团队,生物医学工程学者群已经形成。本学科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13人,博士47人,博士生导师1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人,湖南省跨世纪121人才工程专家6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0人,湖湘青年英才3人,国际期刊SCI、EI收录杂志编委10名。

(四)培养环境与条件

本学科拥有湖南省“绿色化学及关键技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研究生培养经费能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并且逐年增加。学院仪器设备价值4191万,实验室面积4210平方米,学院设立专职的研究生秘书和学科秘书,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保障。2020年两位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近五年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203篇,其中ESI 1%高被引论文65篇(ESI 1‰热点论文6篇),为本校材料学科、工程学科进入全球ESI 1%作出了主要贡献;学科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克伦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与尼尔森.曼德拉非洲科技学院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并招收多名留学生。

(五)优势与特色

(1)应用基础为导向,立足发展国内一流科研水平。学科大力开展活版印刷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件、生物医用纳米材料、先进分子诊断与试剂盒、可视化个体核酸检测、靶向输药与控制释放技术、靶向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重大疾病快速检测、光电医学检测仪器及监测设备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特色与优势。

(2)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学科具有电子、信息、生物、化学、材料、物理、医学、机械等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在本学科形成了理、工、医交叉融合的研究氛围。

(3)国际化办学理念日益凸显。学科与美国阿克隆大学、坦桑尼亚尼尔森曼德拉非洲科技学院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硕士联合办学项目,并与韩国庆熙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十多个国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和研究生培养关系,派送本学科教师及培养的研究生赴上述合作院校深造。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师资队伍建设

本年度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推进“导师团队”和“优质课程”两项工程建设。围绕学科方向,优化导师结构,集中力量打造先进生物纳米材料、医疗器械、医学人工智能三个导师团队。学位点引进博士2名,3人晋升副教授职称。外聘兼职导师5人。学科团队中2人获评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获评“青年芙蓉学者”。

(二)培养条件建设

2021年获批“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生物医学工程学位点在理学招生的基础上,增加了工学招生;制订、修订了生物医学工程(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工学)、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2021年与湖南瑞邦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获批“泌尿外科医疗器械与微创介入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与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亚辉龙实验室”,该公司向本学位点捐赠体外诊断仪器320万元;与湖南中晟全肽生化有限公司共建“多肽合成与新药发现”联合实验室。与兴隆新材料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等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加快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三)科学研究工作

2021年度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获批4项,其中国家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项目2项,获批总数全校排名第一。获批国际合作专项任务2项,湖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44篇,其中JCR1区论文20篇。申报湖南省科技奖励2项。

(四)招生与培养、论文质量

本学科2021年招收生物医学工程学术硕士研究生41名,目前在校生共105名。在2021年研究生培养期间,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53篇,其中高被引ESI论文5篇,获得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4人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人工智能等竞赛省部级以上奖项2项。获批湖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2项;2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建立与国内重点院校、研究所的密切合作机制。积极主办和承办高层次、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扩大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现有学科方向发展不够平衡,优势学科方向单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不够,顶尖学科匮乏,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学科方向少,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级标志性科研、教学成果数量比较少,国家级科研、教学奖励还有待实质性突破。争取获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国家级科研、教学奖励1-2项。

2.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有待加强。研究生在专业实践环节参与企业项目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本学科2022年度建设计划重点如下:

1.引进学科领军人才1-2人,引进生物医学工程高水平博士3-4人,特别是医学影像、生物信息、仪器等研究方向的人才。

2.做好“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招生及建设工作。

3.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包括科技项目攻关、研究生联合培养、成果转让等,积极促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1-2项。

4.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建立与国内重点院校、研究所的密切合作机制。积极主办和承办高层次、高水平学术会议或学术论坛,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与国内外3-5个知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国际一流专家团队合作研究;主办或承办国内大型学术会议2次。

5.基地平台建设:在已经建立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研究/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争取学校的支持:①完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研究/教学平台的建设;②重点建设生物传感器方向的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