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生物医学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3年)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3-12

生物医学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3年)

学位授权点代码名称: 0831生物医学工程 授权级别: 一级硕士学位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 学科基本情况

本学科2005 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是湖南工业大学首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且为湖南省唯一的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为十二五湖南省重点学科。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结果为C2021年软科排名第42位,进入全国前50%。该学科以生物医用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百合种质资源创新与深加工湖南省工程中心、湖南省高等学校绿色化学关键技术创新团队、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优秀教学团队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等科研平台为依托,立足于我国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湖南省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着力构建成为研究特色鲜明、学科方向凸显、学术成效显著的学科平台体系。

(二) 学科方向

本学科已形成四个有机结合的研究方向:

1)先进生物材料:药物控释及双网络凝胶材料。高性能纳米功能材料,用于生物传感检测及疾病诊断;多肽自组装纳米材料、聚合物纳米材料及有机小分子探针,用于肿瘤诊疗一体化;具有超强超韧、刺激响应,用于组织工程、穿戴器件及药物控释的双网络凝胶。

2)生物传感技术:本方向主要通过研究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与超分子识别体系和传感器件系统集成的基本原理与规律,探索各种新型高效生物传感与生物芯片的研发,及其在环境生物、医疗诊断、卫生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并包含相关微纳米材料与物理传感体系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3)环境生物技术:本方向主要从事环境生物生态体系与生物医学工程的交叉融合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开展环境标志污染物(如重金属污染)与疾病发生与预防关联、疾病发生与防治、环境生态污染修复及其防治、污染对环境生态毒性影响与环境污染无害化和减量化治理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并探索包含工业三废的资源化技术与绿色安全的高效检测与评估技术。

4)新药靶与药物开发:主要研究多肽药物新靶点以及天然生物碱类新药开发。1)利用生物信息压缩技术,构建超大型多肽实体库,进行抗菌抗炎肽新药靶点研发;2)发展新型不对称催化技术,实现天然生物碱多样性合成,开展抗肿瘤等新药研发;3)结合组合化学,高通量技术及计算机辅助的一体化新药研发。

(三) 师资队伍

拥有高级人才与青年学术精英合理搭配的团队,生物医学工程学者群已经形成。本学科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博士51人,博士生导师1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人,湖南省跨世纪121人才工程专家6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0人,湖湘青年英才3人,国际期刊SCIEI收录杂志编委10名。

(四) 培养环境与条件

坚持党建引领和“三全育人”,依托学科拥有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湖南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3 个党建平台,实施“党建+”共同体模式,持续提升“理响生化”思政品牌育人效果。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主体责任,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红色筑梦之旅”,强化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本学科拥有生物医用纳米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百合种质资源创新与深加工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医疗器械与技术湖南省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先进医学诊断技术与装备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等8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拥有湖南省绿色化学及关键技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仪器设备价值4191万,实验室面积4210平方米,学院设立专职的研究生秘书和学科秘书,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保障。两位教授连续6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近四年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203篇,其中ESI 1%高被引论文65篇(ESI 1‰热点论文6篇),以本学科贡献为主的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克伦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与尼尔森.曼德拉非洲科技学院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并招收多名留学生。

(五) 优势与特色

1)应用基础为导向,立足发展国内一流科研水平。学科大力开展活版印刷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件、生物医用纳米材料、先进分子诊断与试剂盒、可视化个体核酸检测、靶向输药与控制释放技术、靶向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重大疾病快速检测、光电医学检测仪器及监测设备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特色与优势。

2)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学科具有电子、信息、生物、化学、材料、物理、医学、机械等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在本学科形成了理、工、医交叉融合的研究氛围。

3)国际化办学理念日益凸显。学科与美国阿克隆大学、坦桑尼亚尼尔森曼德拉非洲科技学院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硕士联合办学项目,并与韩国庆熙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十多个国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和研究生培养关系,派送本学科教师及培养的研究生赴上述合作院校深造。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制度建设完善和执行情况、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条件建设(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工作、招生与培养、论文质量等工作取得的成绩。编写时应重点体现本学位授权点的人才培养水平。

(一)师资队伍建设

本年度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推进导师团队优质课程两项工程建设。围绕学科方向,优化导师结构,集中力量打造先进生物材料、生物传感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新药靶与药物开发四个导师团队。学位点先后组织面试3次,引进7名优秀博士人才,1人晋升教授,2人晋升副教授职称。新增硕士校内研究生导师2名,校外硕士生导师7名。学科团队中2人连续6年获评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3 人入选2023 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人获评青年芙蓉学者

(二)培养条件建设

新增先进医学诊断技术与装备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与湖南中晟全肽生化有限公司共建多肽合成与新药研发 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研究生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新增研究生工位60个,新建细胞房等科研实验室3个,与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亚辉龙实验室,该公司向本学位点累计捐赠体外诊断仪器700万元。

加强对外交流。成功举办湖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诊断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学术交流会议。

(三)科学研究工作

学科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联合湖南中晟全肽、株洲经开区产业园、株洲市中心医院等核心单位共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广州万孚生物、呼研所(钟南山院士团队)等单位,围绕分子诊断等“卡脖子”技术开展科研攻关;联合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园、株洲生物科技园,搭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产科教协同平台。学科拥有“生物医用纳米材料与器件”等5 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抗菌抗炎肽新药研发”等3 个校企共建省级科研平台。

2023年度获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6 项,横项项目到账经费总计1741 万元。发表SCI论文48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10篇,中科院二区论文22篇。申请8项专利,授权发明专利7项。20233月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

(四)招生与培养、论文质量

本学科2023年招收生物医学工程学术硕士研究生56名,目前在校生共146名。在2023年研究生培养期间,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44篇,获得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7人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等竞赛省部级以上奖项3项。获批湖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2项;2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3人获亚辉龙企业奖学金。

(五)制度完善和执行情况

1. 严格招生选拔程序管理。坚持“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原则,严格落实招生资格审查制度,对标国家教育考试有关规定切实落实安全保密责任制,切实规范复试工作,加强调剂工作管理,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风险点防控机制,确保招生工作规范透明,保证研究生招生质量。

2. 加强培养环节质量监控。落实研究生培养标准和方案,健全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

3.细化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制定学位授予程序与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导师、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职责,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

4. 学校和学院建立起了健全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现有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涵盖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亚辉龙奖学金等。制定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办法,提高奖学金覆盖面和奖励力度。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级标志性科研、教学成果数量比较少。科研课题中欠缺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大项目;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也存在不足。

2.第一志愿研究生报考人数偏少,生源质量和数量有待提高,优质生源的数量不足。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包括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本学科2024年度建设计划重点如下:

1. 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瞄准学科前沿研究,开展团队攻关,力争具有创新性理论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以教学科研为突破口,以平台建设为依托,攻克国家级项目、成果、平台。着力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换落地与服务地方经济。

2. 做好生物医用纳米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百合种质资源创新与深加工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平台建设,建设好抗菌抗炎肽新药研发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3.加强招生宣传工作。积极发挥学院和导师主体作用,主动搭建“线上 线下”、“校内 校外”立体宣传网络,通过线下展播和线上宣讲直播,同时多措并举地做好面上宣传和定点宣讲,介绍学院最新招生政策,重点介绍学科培养特色,并对考生关切问题答疑解惑。挖掘本院优质生源。院内生源是学院招生工作的重点,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研究生秘书、教学秘书等将学校、学院的研究生政策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谈话中,为其留院读研打下思想基础。

4.加大人员投入。组织优秀教学能手建设教学成果和精品课程;继续强化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继续强化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落实,注重监督,建章立制,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